

縱橫管理領域70年,被公認為世界最偉大的管理學大師彼得‧杜拉克(Peter Drucker),11日在洛杉磯東郊的克萊蒙(Claremont)家中壽終正寢,享壽95歲。
被美國商業周刊譽為「這個世代最歷久彌新的管理思想家」的杜拉克,有許多觀點被各國大企業採用。他也創造了「目標管理」與「知識工作者」等大家朗朗上口的管理學名詞。
這位1909年於維也納出生,曾經從事新聞業的知識份子,過去70年來在管理方法上,具有豐富的教學、寫作與業界諮詢經驗,並且在94高齡時仍完成他的第35本著作「21世紀的管理挑戰」(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)。杜拉克為各界稱頌的,是他思路清晰與鞭辟入裡的分析,而非其個別的理論或研究。
1997年富比士雜誌將他選為封面人物,並以「仍然是最年輕的心智」的讚譽為題。當時擔任奇異公司董事長的魏爾契(Jack Welch)曾說:「他使你會思考。」英特爾公司共同創辦人葛洛夫(Andrew Grove)則說:「杜拉克是我的偶像。在一堆頭腦糊塗卻想製造風潮的人群中,他的筆觸與思想無比清晰。」
杜拉克善於觀察未來趨勢,早在1950年代初期就預言電腦的重要性,1960年代也預見日本將崛起為經濟大國。1997年杜拉克率先看出,坐擁高薪的企業高層將引發非議。他說:「在下次經濟出現衰退時,為自己簽發百萬美元薪水支票的企業領導人,將引起大家的責難與輕蔑。」
杜拉克另一個為人稱道的是他精通多種學問。米可斯維特(John Micklethwait)與伍德里奇(Adrian Wooldridge )在1996年討論管理大師的著作「企業巫醫」中曾寫道,杜拉克的好奇心、魅力、廣泛閱讀,以及從心理學、亞洲藝術、音樂學與英國小說等各自迴異的主題,都似乎能有效掌握,使他成為「最後一代的百科全書編纂人,讓極度專業化的現代學術界瞠乎其後。」
杜拉克1907年生在文風鼎盛的維也納出生。不過他年方14歲就下定決心向外發展。1927年他在德國漢堡一家出口商做學徒,工作之餘窩在市立圖書館自我進修。他後來在法蘭克福紀事報(Frankfurter General-Anzeiger)找到記者工作,1931年擢升為負責國外與經濟新聞的資深編輯。同年他也從法蘭克福大學獲得國際公法博士學位。
隨著納粹勢力逐漸當道,杜拉克1933年離開德國,前往倫敦,在一家商人銀行擔任執行秘書與經濟學家。杜拉克在英國邂逅後來結褵70年的妻子桃樂絲(Doris)。兩人於1937年1月結婚,隨即共赴美國發展。
杜拉克移民美國初期埋首寫作,並分別在紐約州與佛蒙特州擔任教職。他到美國不過兩年就完成第一本書「經濟人的末日」。這本刺穿法西斯主義假象的著作,曾獲得當時力抗納粹德國侵略的英國首相邱吉爾大加讚譽。杜拉克的第二本著作「工業人的未來」,則是探討大企業將提供社會變革的架構。
1940年代初期,通用汽車邀請他研究該公司的內部作業情況。杜拉克在通用汽車18個月的研究經驗,促成他的經典之作「企業的概念」1946年誕生。這本書也指引他後來走上管理顧問與教師生涯的道路。
1949年杜拉克的學術生涯更上層樓,獲聘為紐約大學剛成立管理學院的管理學教授。他在紐約大學任教了20多年,直到1972年移居加州為止。直到2003年之前,他都在加州克萊蒙大學(Claremont Grduate University)擔任講座教授。
只把自己當成作家與教師,而非管理大師的杜拉克,在眾多著作與文章中都大力強調創新、企業家精神與因應變動世界的策略。他因為在管理學界的卓越貢獻,在2002年獲得布希總統頒發總統自由獎章表揚。
摘錄自Udnnews